「原创」颠覆写作的基本认知(写作音频课)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但知道的人只有万分之一。

作品的标准是美,写作的学问是美学,学写作的办法是读美学史,作品判断的方法是品味尝滋味。

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因为我们的美育几乎是空白。


普通的作品只要读,都会懂,因为它是为了教化而生的。名著,尤其是顶级的名著,它是审美品,它不是为读懂而生的,它就像一棵树,你要读懂树的什么呢?

名著使用的语言,少不了诗性的语言,能量太大了,对于读者就是摧毁力太大了。

春天早晨睡不醒,力量何其小,后面都不知道怎么写下去。换一句,春眠不觉晓,似乎,处处闻啼鸟,就跟着来了……

好的作品离不开诗性语言,读它的时候,读者会失语,不知道怎么说它的好,这是诗性的作品。

你会好半天找不到词来形容,需要百度搜索人家的评论说法。也就是作者写了你憋死了都写不出来的,读起来仍然给憋住了,失语了,哑口无言。

他的语言超出了你的语言,你就会有那种憋得脸通红的感觉。

这就是用语言塑造的完全不同于日常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发生的事令人惊异又不安。就像发生了一个噩梦,醒来觉得很宽慰,幸亏是梦,但是之后,我们还是觉得不安,似乎是对生活的一种影射。

写作借助语言,也是探索的过程,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我们努力靠拢的东西。它是本真的东西,作者要去拥抱它。只是当它是工具,你对它没有感情,它不会替你做事。

语言是高于现实的东西,引领你的东西,人类有了语言,才第一次触摸到世界,我们运用语言,要回到原初状态,回到万事万物还没有名字的时期,事物才会变得新鲜,你的呼吸和心跳才能感受到,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在活动着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仅仅活着。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

语言大于世界的存在,人活在语言中,而不是语言是人的工具。

未来的人用的语言和我们不同,但他们依然在语言中。

诗歌是文学之母,语言的语言,存在之家,是发现事物的语言,超越现实的语言,哪里是普通的语法规定的那种语言呢?

人类历史上小说家很多,大诗人很少。

可以说大诗人和大哲学家一样少,你不可能说哲学家有一万个吧?

最多一百个。大诗人也同样少。大诗人的语言才叫诗性语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的语言也是诗性语言,文学的核心是诗,也可以说最好的文学都是诗,伟大的作家都是诗人。大家可以看看文豪的简介,位次是怎么排的。

不读诗不要紧,读好诗,这比读散文小说还要严格。因为诗歌没有内容,它只有语言。

红楼梦这样的也很多,龄官写蔷字,宝玉旁观,就非常空灵,我认为是红楼梦最棒的片段。那个场景直接脱离尘世的感觉,几乎可以独立成篇。

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刷刷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说,倒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绝对是神来之笔,清醒状态根本写不出来这个场景。诗性语言,得处于通灵状态才写得出来。红楼梦整体就是诗性的,否则怎么叫史诗巨著呢。文学作品那形而上的一层光晕,就是诗性的。美分等级,诗性的就是最高层级,所谓思想性就是它,思想性也是个错误的说法,给弄成那个名字了。思想性应该叫诗性。

作为艺术的通称,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时间坐标上流动的诗,绘画、雕塑是二维或三维空间里的具象的诗,建筑是对空间进行格式化的诗,舞蹈是人的形体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一同展开的诗,散文、小说是无韵的诗(试读《庄子》和《红楼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实际上是文艺理论,是艺术哲学。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被誉为“无韵之《离骚》”。世界几大宗教的经典文献如《圣经》、《古兰经》及佛教经典,也不妨说都是诗。

——摘自百度

桑塔耶那说:最伟大的诗人都是哲思的,诗像哲学一样,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伟大的诗像哲学一样,是对宇宙间最深刻关系的把握。

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诗就是文学就是艺术,就是美。诗性就是文学性,艺术性,美学性,而且是最高层级的。

伟大的诗人比哲学认识得还要早,还要清晰。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在这之前,舒尔茨就说了,也这么干了。

当我们使用日常语言时,不应忘记,它们是古老永恒史诗的残片,如同古人,在神庙和塑像的残砖断瓦间构建人类的最初家园。我们的大多数清晰的概念和定义都是古老的神话和史诗这棵大树上的遥远枝杈。

这是舒尔茨说的。他是画家也是小说家,他更是诗人。读他的作品就能感觉到,他理解得很深刻。

他没写过一句诗,你如果将他的小说分行来看,就是诗。

古代诗人是读四书五经然后写文,有才的写诗。哪里有基础很差,就写诗的,要么就像兰波那样,是天才。这不是直接学就可以的,学合辙押韵能学会写诗才怪。 诗和哲学的目标是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向。诗,或者说文学,是以直觉来接近事物的本质,超越日常和世俗,构建一个神话,哲学则是用概念。

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文学、宗教、艺术、哲学、历史等,都发端于神话,而我们现在却说文学源自生活。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日常,就是世俗。整个拧巴了。

1.读,读审美感受,也就是好味道,或者味道不好。2.写,写感受,心有所动,回忆的时候,心有所动,不是要写感悟,感悟是有答案的,不必。

依然有人按照老习惯

请将这个写在小卡片上,随身带,时不时看看。

有的还是没听啊,依然是作文习惯,太顽固了。

读写按照这样,很愉快很放松的。

2.不用记住情节故事人物,不用写读后感,不用写书评,不用记住书的内容。都做到了?可以说一半人仍然是老习惯。

日记也不需要啊,如果你有记日记的习惯,那就不必强迫记日记,确实值得记的,手机上记一下就可以了。

读写都是愉快,放松的事,不是苦思冥想。静坐,散步,喝杯茶,很快乐呀……

难道要日更?难道文章必须满一千字?谁规定的呢?

依然有一半人写简书那些乱七八糟的,占用了时间

当然没时间看书了

我简书是聊天记录整理啊,没有单独写过

我专门写不是浪费时间吗?

有那个时间,一年可以读十本散文集,十本短篇小说集,不是进步吗?

等于喝了二十碗各种滋味的上等好汤,不会做汤,怎么可能呢?

不为任何征文写东西

自己有旧文,和征文相符,就投,不符合,就不投。

平时写自己想写的,一百字都行。

几个小短文,如果都是从感受出发,串在一起就是长文。

比如,写家乡,人和事,十个小短文,串成一个千把字的散文,不就是挺好的散文吗?

从中选择有关联的,串在一起就行了。

事实上,你这样写小短文,自然可以写千字文。

旧的习惯要抛弃,我不好要求大家退掉其他那种社群,那种培训班,有的还在里面。按说都要抛弃,火锅和鱼翅同时吃,能行?

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一个月就上半个台阶,别说三个月。

修改,我电脑改,不行就打印后改

有几个做到了呢?

写不下去,打印出来端详它,换个角度拷问自己

问自己是不是老实,有没有弄虚作假,写的东西是否真诚,这样做的。

这样做,文章会浮躁吗,会虚情假意否,会表面化浮泛化吗,会弄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句子吗,会写“你若安好,风轻云淡”?

读写一点都不复杂,也不会苦哈哈地,是放飞心灵,也是审美的。大作家读写是审美的,我们读写却不是审美的?为什么呢?

「原创」颠覆写作的基本认知(写作音频课)

因为我们读写是功利的,要记住东西,最好背熟了,能有谈资,显摆读书多;要写读者喜欢的,能勾住读者的,点赞无数,这怎么行呢?自己是否满意呢?

当有人问你某本书,好不好,你回答好。他问好在哪里,你老实地说,不知道。这就是诚实读书,就有效果。当你读到一百本,你可以回答他,今天我告诉你那本书好在哪里。

读写是心灵活动,审美活动,绝对的老实行为,法官就是自己。否则说写东西能安慰自己,能让自己开心,这话是自欺欺人的话。

几乎所有的写作书都说真情实感,这句话没有错,但我从不和大家说,为什么?哪位能回答

因为这句话很容易导致浅层化,你抓住的是感觉,而不是感受,你没有从事物那里领受到东西,没有形成印象落在脑海里,你挖掘不出来沉淀的东西。

你会从一个浅层的表象,比如,看到重庆公交车事件,想到有的人真没有理性,任意胡来,害人害己,于是写了一篇。这就是没有感受,它是别人的,书上说的东西,不是你自己沉淀下来的东西。写起来怎么可能好呢?这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东西,和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在做记者做的事情。

上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