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痛苦:
想要开始写作实现副业变现,可是平常工作和生活已经足够支离破碎,实在抽不出时间开始。
本来是想碎片化时间发微信、发微博,可是习惯了大块时间被碎片化,反而失去了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领导催一个很急的文章,可是工作中的其他事情也得盯着,找不到大块时间开始?
有句老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在现代职场,工作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即使没有微博、微信,工作时间也早已被电话、邮件、会议等打断成了碎片,而微博和微信这样的移动媒体只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而已。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写作7堂课》里有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秋叶PPT创始人、秋叶商学院创始人秋叶老师。
在这本书中,大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写作的真相:不是没有时间,是我们没有运用好碎片时间。
一、如果真心想要写作,再忙也会有时间
秋叶老师是一位大学老师,每天要带课,在外面做讲座、忙培训,又在网上教PPT,还有时间玩微博和微信,一年时间竟然还出了好几本书。同时他还创办了好几家公司,并且运营的都不错。
我们普通工薪族,完成公司的工作就已经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何况如此多的工作量?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每天写文章、写书,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大叔自己也说过:我很忙,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休息,连午觉对于我来说都很奢侈。
那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写这么多的文章,他的秘诀就是充分运用碎片时间。把所有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是一笔财富。
二、如何运用碎片时间进行写作
如何运用碎片时间呢?看看秋叶老师的做法就知道了。
秋叶老师想要写一篇文章的时候,经常不可能安排一个白天甚至一个上午的大块时间,即使安排了他也没有灵感动笔。他一般会预留一个写作的大块时间,在此之前,他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构思。
对于他来说,一篇完整的文章等于以下内容的整合:
1分钟灵感
5分钟构思
5分钟提纲
5分钟素材
……
3分钟素材
半小时高效写作
5分钟排版
5分钟配图
1分钟推送
1分钟回复评论
总共加起来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一篇文章就完成了。而生活中,我们的碎片时间更是无处不在,而且往往不止这小小的一小时,以我自己为例:
早晨洗漱15分钟
上班通勤时间半小时
中午午休前10分钟
每天下班通勤时间半小时
做饭吃饭40分钟
睡前还有1.5小时
这样看来,我每天除去工作必须的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或许很多人比我的这个时间长。
这些碎片时间不止可以用来发呆、刷抖音,如果用来写作,长年累月一定可以看到效果。
三、碎片化写作的3个关键习惯
1.灵感出现后马上记录
灵感出现后要马上记录,否则消失后再回想会很困难。
记得有一次临睡前,我突然想到一个金句,但是当时实在不想再起床,而且觉得这个金句如此的清晰,明天醒来一定会记得,可结果想当然的第二天我来这回事都忘了。
记录灵感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在路上时,可以发个朋友圈或者微博,或者记录在有道云笔记;如果在开会时,就可以先记录在笔记本上;如果正在微信群聊天时,可以在聊天过程中谈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记录方式。
不管是哪种记录方式,关键是养成快速记录的习惯,灵感一旦到来,就必须要抓住它。
2.尽快抽时间把灵感变成提纲
好的想法、金句和素材,如果不尽快串联成大纲,也会很容易被遗漏,如果没有大纲的引导,我们遇见的素材也会视而不见。
比如我们自己开了奔驰就会更容易看到奔驰,挎个好看的包包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这种样式的包包。这种现象就叫做“孕妇效应”。
把灵感转变成大纲,就相当于是给大脑强化了一遍写作思路,这样大脑就会潜意识里开始关注收集一系列用于写作的信息。
比如和别人的聊天,路边的广告牌,网页弹出的新闻,以及随便看到的一个公众号文章,都可能带来写作的灵感。
但是前提一定是,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植入了“我要写作某篇文章”的意识,这样视网膜才会发生效应。
3.多积累各种写作框架
很多人不会写作或者不想写作,一部分是因为语感需要培养,词汇需要积累,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积累的写作框架不够,等到运用碎片化写作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构思。
没有写作构思铺垫串联后续的思路,就很难用碎片时间去搜集素材,最终也完不成写作。
而好的文章结构大多如下,我们只需要掌握这些框架,套用进搜索的素材即可:
标题:标题就是写作灵感;
开场:导入背景;
分享一个故事+一张配图;
再分享一个故事+一张配图;最后分享一个故事+一张配图;
结尾:提出判断,引发互动。
作者简介:思然,写作践行者,想要用文字提升自己,时刻走在精进路上的90后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