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
两个实力差不多的人竞争,选谁呢?选那个会写作的。
在现代社会,能清晰的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碎片化的时代,能在工作缝隙挤出时间,写出一篇篇质量还算OK的文章,更是许多职场人的刚需。
我不是什么权威、大V。我只是一个从写文章如BM、求着请同事吃饭以获得指点,慢慢熬到别人眼中“写东西快、功底还行”的普通人。这条路,我走了10年。
以下文字是我一家之言,供你参考。如果能对你有所启发,我会很开心。
此图很像没有洗漱就开电脑码字的我
一、写作就是打开一篇空白文档,开始想吗?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所谓写作就是:
寻觅一个大块时间段、一个安静场所、泡杯热茶、打开一个空白文档,行云流水般从标题开始一个一个字敲下去。没思路了还可以看看窗外发发呆…….
等等,怎么轮到我了,就“行云流水”不下去了。
更何况,对于忙碌的职场人来说,大块不被打扰的时段,何其稀罕。
这种情景下,写作就成了要凑齐“天时、地利”,才能去“人和”的任务。
于是很多人发出感慨:我的写作时间太少了。
其实,一篇文章从酝酿到出炉,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
- 寻找灵感,确定主题,构思大纲;
- 搜集素材,确定框架;
- 坐下来,一气呵成,搞定!
不难看出,前两部分并不需要整块的时间,只有最后的完成文章部分才需要。
但是,想在碎片时间做好前两部分、为第三部分做足准备,你需要:
二、调整注意力,让它主要去为当下的写作任务服务
先跟我一起回忆下高三时光。
语文课堂上,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凭借一支笔就要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纯手写,大约800~1000字。
当时的你觉得这很牛逼吗?并不会,这是每个高三学生的必备技能,是应对高考的基本功啊。
可是经历过这样考验的大多数人,却为了一篇2000-3000字的文章抓耳挠腮,费劲心思。
这就是为什么秋叶大叔说:
很多人写作水平最高的时间,是在高三。
为什么当时能做到?
因为那会你的注意力全围着“高考”这两个字转,像雷达一样去抓取各种写作素材、套路。
那为什么现在要强调这一点?
请大家先回想下,你每天可以一心多用的时间有多少?
【关于顺利实现【一心多用】的脑科学原理,请阅读我之前的书评「干货贴」一心多用还是专心不二?让我们从大脑构成谈起】
刷牙洗脸、吃饭走路的时间,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你的手机又在刷什么呢?
这些时间其实我们都可以来为写作任务服务。
秋叶大叔提到过“孕妇效应”:
也就是或,当你真正你关注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当你脑子里装了很多问题时,你会更快找到答案。
不仅因为你在有意识的寻找,也因为你的雷达一直开着,当答案浮现时,你会比别人更快接收到。
因此,高效写作的前提是,你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写作上,要把自己变成雷达,利用一切机会去搜罗、去思考、去随时记录跟写作有关的资料、灵感、金句、图片。
三、流程化写作6步法,不保证精品但起码能完成。。
如前所说,打字是写作过程中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并不是重点。
现如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写作也要分步骤,这样你才能利用零碎时间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写作环节。
接下来,我就分享下我是如何在工作、带娃的缝隙插空,最终只用1个小时码字就完成了写作任务的。
1.规划时间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对于流程化处理来说,你要清楚在deadline之前:
- 你要花费多少时间完成写作?
- 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写作?
- 每个步骤大概要花费多少时间?
比如说,我在周五晚上接到一个评论稿的写作任务,周日上午前要交稿。
而我的周末基本是在陪娃上课、玩耍、吃喝拉撒中度过的。这就意味着,我留给写作的时间是:
- a.孩子睡后及起床前的整块时间。
- b.他在上课外班时的空闲时间【约1+1小时】。
- c.洗漱吃饭、走路坐车等可以一心多用的时间。
因此,在动笔写之前我就默默计划了写作的时间表:
- a.周五晚上陪玩时想想思路、抽空搜搜文章。
- b.周五晚、周六早上阅读已搜索到的文章,开电脑做好摘录,手机备份。
- c.周六白天细化素材、形成全文思路。
- d.周六晚上孩子睡后开机写作。
- e.周日早上精修,完稿交付编辑,叫娃起床。
2.主题设定
为什么是主题不是标题?
因为在你开始看资料、构思文章之前,起标题这活太难了,有可能一下子就把你卡死写不下去。
但是想几个跟文章有关的词组,这活还是做到的。
设定主题的价值在于,他可以限定你的视角和资料收集范围。
在互联网的信息大潮快把你淹没、当各种跳转快把你带跑时及时把你拉回来:
“嘿,哥们,我们要写的是这个不是那个。那个资料很美,你先收藏就行,不用细看了。”
3.搜集资料
有了主题词,我们就可以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了。
我常用的工具是微信搜索。
a.输入各种关键词组合,限定”由已关注的公众号发布“。
【这里要说一个小习惯,我的微信订阅号基本不主动打开,但我会不停的去关注朋友圈里看到的有价值的公众号。目的就在于此:在搜索信息时,用”由已关注的公众号发布“功能,进行信息筛选,保证第一眼看到的是高质量内容。】
b.如果步骤a可以看到的资料不够饱,则“搜索范围不限”,按阅读量排序和发布时间排序分别来一次。
c.扫读搜到的文章,但凡觉得有点用的,一键留下。收藏。
我习惯用收藏功能和文件传输助手,也有的伙伴选择在微信上把自己添加为好友,之后就像跟友人聊天一样,把素材、想法发给自己。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搜索的时候专注在信息筛选上,把【记下好内容】这活外包给网络工具,节约大脑的带宽。
4.记录小灵感
搜集一段时间后【比如看了10篇文章,或者看了20分钟了】,暂停搜索步骤。
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表达的。然后用录音软件录下来【给自己发语音、语音转文字都可以】。这些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思想火花。
利用碎片时间,重复3-4的步骤。
大概几轮下来,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素材已经具备了。
也就是说,在你开始做饭前,找食谱、定菜单、配料、洗切等准确定备工作已经完成。
这时,你可以打开空白文档了,但是此刻你的心不慌了,因为你起码找到了几十篇素材,并有了你自己的碎片灵感。接下来,你可以进入:
5.模块化处理
也许此刻,你还是不知道文章的大纲、顺序是什么,开头写什么。
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先把手头的碎片灵感和资料,按照想要表达的内容精修一下。
就像你没确定晚上做什么菜之前可以先把肉丝炒熟了放一边备用一样。
在这个步骤里,你可以一条一条抽取你想表达的灵感,结合你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开始素材迭代和文字打磨。
如果迭代打磨,请看这本书,例子很多。
这时可能你手头还会有其他任务来打扰你,但是没关系。
一个模块的处理就是小的阶段工作,如果是几百字的工作量,甚至一个番茄钟不到的时间就能完成。
因此,依旧不需要我们投入整块时间,可以插空在工作间隙来完成。
我甚至建议你主动把这一部分切割成好几个番茄钟,每完成一块【甚至提前完成】的成就感,足以刺激你兴奋、积极地继续写下去,而且会有一种【快写完了,快赢了】的成就感。
6、乐高式写作
到了这一步,你大概需要一个稍微整块的时间了,比如一小时。
就像搭乐高一样,把你之前做好的模块按照文章的写作思路
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或者是故事式写作,一个一个小高潮层层推进,进行组合搭建。
然后想想小标题、提炼下标粗的金句,打磨下最终的主标题,设计下开头引入,一篇文章就基本大功告成了。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基本完工,看了下手机。我从早上6点15开机,写到7点30分。
输入决定输出。以上步骤说起来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隐藏在高效生活的习惯中。
因此,写作不仅仅是技巧、是套路,更在于“底层逻辑”的刷新。如果有朋友对写作话题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先阅读秋叶大叔的新书《高效写作七堂课》。
这本写作书与其他市面上大量教写作的书的不同在于:
它不局限于传授写作技巧,而是帮你认清写作的底层思维逻辑,改变你的认知。
就如书名所说,不只是写作套路,更是高效写作的7种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