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写作观」,谈何写作

1.

如何克服写作过程中的模仿欲望?

● ● ●

「作家是伟大的情人,他们爱上其他的作家,并因而学会写作;他们选定一位作家,读遍他或她的所有作品,并一读再读,直到了解那位作家如何行动、如何静止,以及怎么观看,方才罢休。

这就像在谈恋爱:你忘了自己,只记挂着对方。你能够热爱别人的作品,意味着你内在的能耐被唤醒了。这只会让你变得更了不起,而不会使你成为盲目模仿的抄写者。

别人的作品当中,哪一部分合乎你的本性,哪一部分就会变成你的。于是你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会采用这一部分的手法,而非刻意造作。伟大的情人都明白:他们爱什么,就是什么。」

——《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 (美)纳塔莉·戈德堡

有段时间我书读得越多越不安。世上真知灼见早就被前人讲了个通透,无数种写作技巧也被他们把玩尽了,我还能写什么呢。我也恐慌,若是自作主张拜前人为师,自我风格被潜移默化地浸染,那岂不是毕生都摆脱不了他们的影子。

直到读了上面这段话。

所以不要怕,不要刻意谈「克服」。

你爱它,契合它,那么它就自然而然跟随你,属于你。前人的智慧不是笼罩你的阴影,是给你光明前景的镜子。

要知道,能发自内心地辨识出「伟大」并爱上它的人,也同样了不起。

没有「写作观」,谈何写作

2.

青年作者应该迎合大众快餐口味,还是要创作出有深度价值的作品?

● ● ●

在上个世纪白衣飘飘的年代,文学是青年人中最流行最紧俏的东西。如果你顶着作家、诗人的头衔混在学校里,是自带光环的。那时候先锋派作家的书大概谁都读过几本,北岛、顾城的诗谁都能朗朗上口背几段。

而现在一部分纯文学似乎沦为了一小圈内行人的自娱自乐。

这不怪作者,也不怪读者,毕竟移动端兴起之后,大家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已经养成。再者,各种娱乐式的消费内容层出不穷,文学的竞品越来越多。

而相比之下,那些快餐式的「文字作品」(可能无关文学)的确能冲到更高的销量,比如鸡汤,比如明星散文自传,比如段子式的故事。

但某种程度上,又有深度价值又流行的作品,却是不冲突的。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依然能首印几十万起,严歌苓的小说本本畅销。

为什么?

他们坚守住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字风格,并没有迎合大众,但他们恰好顺应了媒介和时代

他们的小说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但画面感极强,语言流畅,故事饱满。准确地说,就是可读性很强,智者见智,佛者见佛。

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 ● ●

作为写作者来说,我永远不会去「迎合」大众。我永远不会为了朋友圈刷点击量,写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鸡汤。

在这里,我掏心挖肺地写自己,把表达的主语放在第一人称,我要让读者们通过文字,看到它背后鲜活饱满的人。作品和本人是紧密的整体,所以怎会去迎合众人?

而且,众人是谁呢?

众口难调,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我。

但是,文字是要「尊重」媒介的,就像要用火箭把货物送上天,必然要尊重火箭这个媒介,货物要尽量轻便。

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调性,纸质书和网络平台的阅读节奏固然不同,既然想把文章送到更多合适的读者手上,就要懂传播学规律,也要变通写作的方式。

——

比如在公众号发作品,我会考虑用更吸引人的标题,但内核是不变的。

在知乎写东西,我会尽量一气呵成,开门见山。

但自己私下创作更严肃的小说,我会玩更多技巧。更烧脑的作品,我必然会把它们收录在纸质书里,供读者细细品味。

反过来,把作品放在最合适的媒介上,也是对文字本身的尊重。

没有「写作观」,谈何写作

没有「写作观」,谈何写作

插图 / 网络

首发 / 曲玮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