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场“冠状病毒肺炎”蔓延全国、席卷全世界,为了打赢这场“生命保卫战”,大家都响应号召,老老实实地在家“蜗居”。
时间短了还好,时间太长了,大家都不淡定了。房贷、车贷要还,信用卡要还,保险要交,娃娃要吃奶粉,孩子想吃零食……没有巨大的财富后盾,没有“睡后”收入的人们彻底不淡定了。
于是,有人就在网上公布了在家办公也能有收入来源的工作。写作自然位列其中。很多人就有问题了“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写”,作为新手小白该如何入手呢?
此时,你可以去看看秋叶写的《写作七堂课》,该书侧重于“底层逻辑”,只要你潜心学习,认真练习练习再练习,你的写作水平一定能与时俱进,还愁没有收入吗?秋叶大叔说了:写作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得技能。
《写作七堂课》的作者秋叶,是“知识网红”、是“PPT专家”、是实战网络营销专家。同时也是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中欧商学院私享会导师。大家都习惯叫他“秋叶大叔”。 他写的书在当当网上名居前列,他说自己并不是很会写,而是工作习惯比较好,掌握了一套好方法。
秋叶大叔在这本书中以7堂的形式,系统总结了写作的常用方法——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和复盘式写作。这七种写作能力对应七种写作习惯。秋叶在书中指出:正是这七种好习惯成就了今天的他。
秋叶大叔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怎样为文章搭建框架,如何搜集和整理素材等内容,并且都用实例展示了大量操作细节,操作性强,能切实引导读者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打造自身职场核心竞争力。我们但凡学会其中一两种,都将受益终身。
读完全书,玲玲的写作观被刷新了,思维上得到了提升。感受最深的的是以下三种写作习惯:
一、框架式写作,让你有写不完的内容。
“妈妈点赞”的创始人邻三月,有一个公众号,2年时间写了3篇文章,秋叶帮他梳理了一个框架,就写了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体验,果然,这个号就从“年更号变成了日更号”。按照大叔给邻三月做的框架,我突然觉得我也能连着写上几年啦!
邻三月从年更号变日更号的写作框架
秋叶在文中指出:当你有一个框架,你的大脑就不会把灵感放掉,而且一旦你发现有什么东西需要写,就可以先把它归纳到框架里面的某一个节点,或者给这个节点增加下级节点。
有了这样的框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是写作素材,然后把他们愤懑别类的放入到相应的框架中就好了,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稍加整理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了。
框架式写作是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写文章中里面都需要具备的。当我们学会的优质框架越来越多后,就会发现学习新的东西后可以把很多框架融会贯通。
二、复利式写作,让你有坚持的力量。
很多人写作是想赚钱,但是仅仅是为赚钱,就显得太狭隘。秋叶在书本开始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写作不能帮你赚钱,那你还会学习写作吗?他自己从2002到2007年,整整写了5年,也没有直接赚钱,你能像他一样坚持写作吗?你也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坚持的话,这篇文章也没必要往下看了。
其实,很多人在成为大咖之前并没有赚很多钱,但是他们通过写作赚了朋友,赚了思维、赚了能力,当他们把这些拥有了之后,财富也就滚滚而来了。
秋叶在书中指出:要有一鸭三吃的意识。我们要训练这种能力,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让它成为自己的优质资产,知识资产。
由此,我想到以后可以将我设计的一份教学设计,变成PPT,变成课程,变成视频、变成分享、变成读书会、这样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获得更多回报。
一鸭三吃
秋叶大叔在书中具体讲解了5中复利式写作。秋叶首先提出了以质量为复利,不追求日更,写一篇是一篇,但每一篇都很好,适合专业人士。
曹雪芹这辈子就写了一本《红楼梦》,就可以流芳百世。再如:乾隆写了3万首诗,却没有一篇被人记住。而纳兰性德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便成为千古风流。
以质量为复利,写出自己专业领域的有深度、广度、温度、高度的文章。虽然慢但是稳。
我们还可以以分发为复利,去不同平台卡位;以人脉为复利:多关注牛人,链接牛人;以人设为复利,创造自己的风格。以变现为复利,让一篇作品利益最大化。
看完这本书,可以这样的行动:去知乎回答:新手小白怎样学写作的类似问题。在豆瓣、头条、微博上发表书评,并帮秋叶大叔宣传,积累人脉。
我还可以把这本书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教学生写作文上,可以做课件、录视频、开读书会,持续运用自己已经投入时间产生的效果。
以质量为复利的写作
三、碎片化写作,解决没有时间写的问题。
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就是一笔财富。我们忙于家庭,忙于工作。是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写作的,即使给你安排了一整天的时间,你做到那里也不一定有灵感。所以碎片化写作很重要。秋叶在书中提了三点建议:
(一)一有灵感马上记录,否则很容易忘记。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看了一部电影,对其中的演员以及影片里的故事有想法,听到别人对某事的观点有不同的想法,对电脑上弹出的新闻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不马上把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马上就会忘掉。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用纸条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创作灵感。他家的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资料。小小的纸条,成为他们文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不用记在纸条上了,但是我们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手机打开,找到印象笔记、微博、锤子便签、石墨等任意一款软件。用语音或打字的方式就可以记录。
(二)抽时间写作,把灵感变成文章
唐代诗人写诗时往往不打草稿,也没有苦思冥想,而是先备好纸墨笔砚,然后蒙头大睡。一觉醒来,马上跳下床,拿起笔,一口气就完成了所要写的诗文,其实他并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构思,也就是我们上学时所说的“打草稿”
我们并没有王勃那样的天赋,能一口气写好诗文。但是我们要有一个习惯要养成,就是有了一个灵感,马上把它变成文章,这一点非常重要。
碎片记录放到那里永远是碎片,好的想法,好的句子,好的素材如果没有大纲串联,很容易被遗漏;如果没有大纲引导,我们遇到很多素材也会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叫“视网膜效应”。
比如说:我开始写《写作七堂课》书评时,发现网络上很多人都在写。我就会关注别人是怎么写的,跟我的思路有什么异同点。再比如:我想买黑色风衣,很自然就发现周围很多人都穿着这样的风衣。
所以,当我们写文章有了大纲意识,“视网膜效应”就会生效,就会比平常更敏锐地注意到相关的信息。
把灵感变成大纲,等于是给大脑强化一遍写作思路,这样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关注可以用于写作的一切信息。写大纲本质上也是一种“框架式写作”,有了框架,写起文章来会更加简单。
用碎片时间写文章
(三)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各种写作框架
秋叶说:“我觉得没有什么碎片化写作“大神”,只有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积累灵感的人”。其实灵感是不会缺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念头结构化。
网络上的“爆款文”作者,没有几个是文学家,但是人家花时间学习和了解了更多的写作框架,所以人家就能写出爆款文。其实,任何文体都有框架,比如说书评,对文章的结构性、复杂性要求并不高,甚至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很简单。
很多书评的格式:
破题:写一个吸引读者的开头。
引题:引入书的主题,明确作者和图书。
逻辑主线:书评主线
亮点解读:一般选3点,先写小标题,再分开解读。
立意总结:结尾要总结文章的主旨,最好重新提到书名
再比如很多头条文章的结构就是:
标题:标题就是写作灵感;
开场:导入背景;
分享一个故事+一张配图;
再分享一个故事+一张配图;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一张配图;
结尾:提出判断,引发互动。
写文章时,我们只需要找3段和主题相关的故事、金句、感悟,等等,就可以很快完成一篇文章。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鲁迅先生喝咖啡的时候也在脑子中进行构思。
感谢你读到这里。大家想一想:上班路上来回两小时,排队打饭的时间,午睡前的时间,公园散步的时间,晚上躺在床上没睡着的时间……整理一下思路,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工作。
比如说: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3分钟素材+半小时高效写作+5分钟排版+5分钟配图+1分钟推送+1分钟回复评论。
碎片化写作的3个关键习惯
写在最后:
秋叶在《写作七堂课》中还提到了其他的写作习惯,只要我们学并进行实践,按照老师在导言中说的那样做,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第一、每阅读完一个章节,就打开电脑,写一篇阅读心得,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根据书中教授的方法,保持持续稳定的输出,比如坚持每日练笔,或者坚持每周练笔2~3次,把满意的作品发到开放平台,并通过阅读数和点赞数检验效果。
第三,关注“秋叶大叔”,通过持续查看每天推送的各种文章,丰富知识体系,帮助复习知识点,进而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不管是对于哪位作者的哪本书,按照上面的3个建议,坚持下去,虽然过程会有些辛苦,但你的收获会远高于单纯阅读一本书。
古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写作上面最恰当不过。相信,在你的努力之后,一切想要的都会慢慢实现。
《写作七堂课》,写作路上的指明灯,希望你不要错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