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希言
今天读了一本书,名叫《写出我心》,书中有很多观点,非常有意思。
作者在书中,把写作和修行结合起来,教我们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寻找素材,如何突破瓶颈。
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分享书中的3点内容。
01 我有写出世界上最灿烂的垃圾的自由
很多人在写作前,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心想一定要写多好,这种包袱无形中会遏制写作灵感,百害而无一益。如果你想让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伟大的作品,最后的结果,反而可能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有写出世界上最灿烂的垃圾的自由。"这句话很霸气,也很提气。的确如此,就算写的初稿是垃圾,那又怎样?酣畅淋漓的写作过程,本身就已经给身心很大的满足了。
给自己空间,没有目的,痛快地写,这一过程恰如博尔赫斯所言:"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弘丹老师曾多次在课程中强调:写作和修改是两件事,一定要分开来做。如果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担心自己写得不好,就会写得很痛苦,写一点,改一点,等完成后,文章早已面目全非。你写得不痛快,读者读起来更觉得别扭。基于此,写作时不妨一气呵成,先完成,再通过修改打磨作品。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学会对文章进行"冷处理",比如今天写完的文章,可以等到明天再改,这样冷静下来后,能发现更多问题。如果写完后立马上手改,可能沉醉在写作的构思中,难以找到问题。
02 素材积累的过程,就是堆肥的过程
很多同学苦恼:我收集了这么多素材,可是不知道怎么用。
其实大可不必为此心烦,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写作更要慢慢来。
大家要有一个信念: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同样,你收集的每一个素材也都不会白费功夫,有朝一日,它们都会成为你文章中的亮点。
在农业中,有个词叫"堆肥",指的是把家禽的粪便和稻草堆积在一起,然后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发酵分解,变成有机肥。
我们处理素材时也可以参考这种做法,把素材先放到一边,任由身体消化反转这些素材,经由时间的发酵,再写出来,可能会更深刻、更全面。
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一过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垃圾成,把身边所有的素材都分解成肥沃的土壤,好的故事和文章才会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堆肥,不断挖掘生命里的有机细节,使土地更肥沃,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让美丽的花朵能从沃土中绽放。
当你有了"堆肥"的意识,在创作时,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而是不断坚持,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
03 作家都有副好身材
看到作者写道"作家有副好身材"这句话时,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
是啊,局外人以为写作就是单纯打字,殊不知写作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写作不光是靠脑袋思考即可,还要用视觉、味觉以及感受力来体会周遭生活。
作家时刻在进行着身心锻炼,他们可以一口气写几公里长的稿纸,姿态优雅地穿梭在不同的世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写出好的作品,身体是首要因素。
当下很多写作者,都不是全职写作的。
因此,如何安排写作时间,就变成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工作时开小差写作,这是不可取的做法,不仅会影响本职工作,写作时提心吊胆的心境,也会表现在输出的文字上,得不偿失。因此,能利用的写作时间,便只有早晚这两个时间段,就我个人而言,以前总喜欢晚上码字,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睡不好,有时候写嗨了,经常不知不觉到凌晨,第二天整个人状态都不好了。
长期熬夜,对身体也不好。因此,基于我自己的写作经验,建议大家早起写作,毕竟,早上的时间是不容易被打扰的,用写作开启新的一天,想想就觉得美好。
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分享了关于写作的3点内容,分别是:写初稿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通过"堆肥"来处理素材,以及合理安排写作时间。写作,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朋友圈、笔记本、微博,都能成为我们写作的平台。
当你满腹心事时,你可以写作。当你欢欣雀跃时,同样可以写作。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写作,给平凡的生活赋予光芒、色彩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