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合作撰写的书籍,他们将故事与写作知识相融合,使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吸收知识。这本书原是二位先生为中学生所作,但现在看来,刚刚入门写作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受益匪浅。
《文心》教我如何读书
《文心》中说“按自身的需求读书”。
读是为了更好的用,那就要捡自己需要的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知识。
我读《文心》时,对于感兴趣的或自己需要的写作知识阅读较为仔细,如文章的修改、印象描写、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等;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或不感兴趣的知识则是一扫而过,如词的认识、修辞、诗、语汇与语感等。
除此之外,文章纯故事部分也是粗略地阅读,因为没有直接供我吸收的“干货”。正如书中所说“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
《文心》教我写作的重要性
《文心》中指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我只是说对于某一门功课既已做的差不多了,就该离开了这门功课的立场来考核自己,看整个生活是否因而改进了多少。”
我们在学校时学写文章,老师总是说文章中要有积极的中心思想,当时不懂为什么。
写了几天文章后发现,无论写什么内容的文章,最后都要给人以启示,或者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提出改变的方法。如果将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或做法运用到实践中,就会得到进步。
自己的文章总是结合自身实际写作,对自身有着绝对的指导作用。
如,前一段时间,我总是不堪工作的压力,想着赚钱后辞职。可写了几天职场文章后发现,辞职只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的问题在于不善于人际交往,即使辞职,在其他岗位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果按照文章提出的做法去实践,我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困惑也得以解决。当然将自己文章中的做法应用到实践是困难的,但不实践,文章就缺少了写出来的意义。
《文心》教我如何写作
用词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在这里我就不再提了,主要从题目与内容、修改、印象描写和感悟等方面来说一说怎样写作。
1、题目与内容
“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文心》
回忆一下自己的写作过程,确实是现有内容,再有题目的,否则标题可能与文章内容不符,也需要再次修改。
比如,看到“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觉得感触很深,便想写以“光明与黑暗”为主题的文章,可是写到最后却以“黑暗对光明的反作用”为主题了,只能将文章的标题改成“黑暗,会让我们追求光明的心更加强烈”。
先生们说“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我却不是很认同。
对于不发表的文章来说只要标题能够涵盖内容就可以了,但对于发表的文章,特别是在“网络”发表的文章,一个醒目的标题就意味着点击量和阅读量,反之,只有优质的内容,阅读量可能后期才会增加。
当然内容还是最重要的,万万不要做“标题党”。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两位先生说“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的确,我们写好文章之后,总要修改几遍,却不用当时就改,因为刚写完时总是觉得写得不错,几天之后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还有不少问题,这时候就是改的最佳时机了。
《文心》中的“文章病院”这一节,也是说修改,主要从普遍存在的用词、用语不当,意义的缺略和累赘,前后不连贯、彼此不相照应的问题来修改。
除此之外还要从修辞手法、段落结构、佐证材料、表达情感是否充分等方面细细推敲与琢磨。一篇文章最少也要改三遍才能发表,正所谓“文章频改,功夫自出”说的就是这一道理了。
从前,我写讲话稿的时候都是被动地按照讲话人的要求来改,最多的时候一篇稿件改过10遍。现在自己写文章,自己修改,有时竟不知道要修改哪里,看来写作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当然,有时也犯懒,明明可以找3个例证,偏偏只找1个,文章质量当然有所下降。
3、印象描写
平白的叙述总是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而详细的描写才能让人为之一振。
比如说老师讲课“有趣”,是空洞的形容,没有什么感染力,改成“每当他的课时,教室里就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和无拘束的争论声”,就能凸显出老师讲得有趣了。
再比如说“夜空美丽”也很空洞,改成“满天的星星就像无数双眼睛,一眨一眨的”,仿佛让人看到了画面,知道夜空是如何“美丽”了。
4、重在感悟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文心》
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挑自己感悟比较深的东西来写,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一句话,一首诗,我们的感悟越是与众不同,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价值。
别人写竹子大都写竹子“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等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而白居易《养竹记》所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的虚心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感悟应该是积极的、正向的,对别人有指导作用的,负面的感悟再新颖也难登大雅之堂。
读《文心》感悟颇多,对写作大有裨益,但单单感悟也是没有用处的,还要实践,在写作中去运用,才能体现《文心》的价值,才不枉费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