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一天午休时,我无聊的刷着头条,忽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秋叶老师的《写作7堂课》。

关注写作这件事也有段时间了,关于写作的书我看过一些,听过的就更多了,但是这本书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

我一下子来了精神,打开豆瓣,搜索这本书,发现是本新书,目前有将近500人评分,打出了8.8的高分。

《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我看了下目录,发现7堂课分别是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和复盘式写作。

这些方法,有些听说过,有些没有听说过,再加上我的一点好奇,因为国内国外关于写作的书不少了,作为一本新出的写作书,还能再怎么写呢?

于是我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对我最有用的有三节课,分别是框架式写作、碎片化写作和复盘式写作。

框架式写作

框架就好比人的骨架。如果一个人的骨架不正,那么这个人看起来一定不怎么精神。

文章也是如此,即使文笔再好,辞藻再华丽,框架如果有问题,这篇文章依旧会让人看的稀里糊涂。

既然框架很重要,那要如何进行框架式写作呢?

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写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你会从哪几个部分写?

  • 写作的好处
  • 写作的方法
  • 写作的书籍

当大脑有了这样的大概框架之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如果看到和写作相关的信息,就会放到相应的节点之下。

比如看到写作可以锻炼表达能力,锻炼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放在写作的好处节点下。

《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现象,“视网膜效应”,指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或心向时,就会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的现象。

举个例子,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次超市,可是从来没有注意过有黄瓜口味的薯片。

直到有一天,朋友说新出的黄瓜味薯片味道不错,于是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次去超市的时候,都会留意到其实很多薯片品牌都有这个口味。

因为曾经不关注,所以没有留意过黄瓜味的薯片,而经朋友一提,就给我留下了视网膜效应,于是当我再去超市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这种口味的薯片。

所以发现了吗,当搭建起一个框架之后,我们就不会放过脑海中闪现的任何灵感。

每当灵感出现,都会及时被放在相应的节点下,收集起来,这样在最后写文章的时候,文章既丰满,也不会偏离主题。

碎片化写作

我们经常听到“碎片化XX”,像碎片化写作,碎片化阅读,想见缝插针的利用好每一秒钟。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给自己列了满满的时间规划,恨不得让每件事情都无缝衔接,但是这样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成长的快乐,反而使我越来越焦虑,最终带来了报复性颓废。

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的时间管理没有做好,直到看到书中这句话——“碎片时间管理的重点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单位时间内的目标产出”。

《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关注于如何管理碎片时间,而是应该关注碎片时间内的产出。

试想一下这样两个情景:

情景一:原本计划4个小时写完的文档,用了一天时间才写完;

情景二:用了1个小时查资料,最终一无所获。

哪个更有挫败感?

答案是情景二。

为什么?

因为“倾尽全力的努力并不会令人疲倦,没有成就感的努力才会让人疲惫”。

计划4个小时完成的文档,虽然用了一天的时间,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而搜索资料,虽然只浪费了1个小时,但是没有收获的结果,依旧让人心生疲倦。

这就是为什么,碎片化时间管理给我带来焦虑的原因。

因为我并没有关注完成计划需要多少时间,只是设置了时间计划。

当每次时间计划内的事情,都没有在设想时间完成时,我就会增加一点焦虑,当这种焦虑越积累越多,于是我彻底崩溃。

所以如果想要尝试碎片化写作,首先要设定好自己的碎片化时间的长度,1分钟,3分钟,5分钟……

然后设定好每个碎片化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项。

《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比如如果有1分钟的碎片化时间,可以想一个主题或者起个标题,如果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想想文章框架。

注意,最重要的是,宁可把碎片化时间设置长一点,都要保证事情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在1分钟内想一个标题,不如把想标题的时间,设为3分钟。

宁可浪费一点时间,也不要完不成!

复盘式写作

现在很多人都会定期进行复盘,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年度复盘……

那你复盘过吸引你的文章吗?

找到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分析下,这篇文章是什么吸引了你,标题还是观点,素材还是文笔风格?

把这篇文章吸引你的地方一一找出来,放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框架里面,充实自己的写作框架。

很多人做完这一步就停下了,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定期复盘自己的文章。

把自己写过的文章,过上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一看,改一改。

《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为什么要过一段时间呢?

因为在刚写完的这段时间里,水平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而过上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随着不断练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框架,写作水平会有相应提升。

这个时候再去复盘自己曾经写的文章,就可以找出很多问题,提醒自己以后在写作时要注意。

不光要知道别人写的好在哪里,还有知道自己差在哪里,不断复盘,不断进步。

总结

有一次群里讨论,为什么上学的时候,一堂课就可以完成一篇800字的作文,而现在憋一天也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因为上学的时候,每周都要上作文课,当天就要完成一篇作文,而毕业后,再也没有需要写一篇作文的场合,大部分是各种汇报和总结,所以我们的写作能力是在不断退化的。

《写作7堂课》|看了无数写作书,依旧不会写,不如试试这3个方法

秋叶老师说“哪有什么大咖,无非是看准了方向,比别人早出发,顺便把喝茶的时间用于工作而已”。

即使大咖比别人早出发,现在依然在努力,“把喝茶的时间用于工作”,那我们小白,已经错过了时间的福利,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

所以写作这件事,和天赋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靠后天的练习。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写作,不如试试书中的方法,用框架式写作搭建写作知识框架,利用碎片化写作进行文章创作,最后用复盘式写作,对写作的知识框架不断完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