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准备开一个“教师案例式总结大会”。跟学生畏惧写作文一样,很多教师也畏惧写论文、写案例。校长让我给全体教师做个辅导,在20分钟内,教教她们如何写作教育案例,怎样才能写得更好一点。
接到校长布置给我的这项工作,我实在很为难。
作为一个写作多年(包括学校公文写作和自己的各种题材写作)的人,我自己写篇文章不难,但让我却辅导别人写文章,着实有点难。
这些年,很有一些人劝我开个“学生作文辅导班”什么的,我从来都不假思索地拒绝。除了恪守教师职业操守之外,我觉得我根本教不会任何人写作,哪怕是小学生写作文。
因为我始终认为,写作是不需要教,也是没法教的。老师能做的,不过给你写出来的文章指点一二而已——可如果你自己的阅读量、写作力和领悟力达不到的话,指点也是白指点。
我若是告诉人家,写作是一项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方法不是没有,但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是实践、阅读、思考和坚持写作。
人家不把我打出来啊?
所以,别说20分钟,就是200分钟,2000分钟,我也教不会老师们写案例。
然而,校长并不是跟我商量,是直接布置任务给我,只能点头说好。
其实,我知道大家想学什么,是听了便立刻知道怎么下笔去写,是学了能够立刻写出一篇差不多的文章,是所谓的“写作套路”和“写作干货”。
我真不爱教这个,那有悖我一贯践行的“知行合一”理念——我自己都对这种套路深恶痛绝,从来不这么写文章,然后我去教别人?
但人在江湖,我没办法拒绝领导的任务。我只能首先告诉老师们我真正的态度和观点:写好案例和论文最重要的秘诀——不断读书、思考、动笔写作,拥有一双在工作中发现的眼睛(这部分我说的很用心很真诚,但都没人听)。
然后将套路和“教育案例写作干货”分享给她们,得到了热烈的笑声和掌声。下面是部分内容:
开头的方式
第一种:引用教育名言开头,这种开头显得特别的高大上。
比如国内教育家陶行知,国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古代教育家孔子……这几位的名言很多,随便哪本书哪本教育杂志都能找出几条适合的。
万一,万一那个,你实在想不起、找不到适合你文章的名言,你可以自己编一条名言,让谁说都行……(孔子的名言需要带点古文气息,老苏的名言要有点翻译腔。知道为什么“伪名言”满天飞了吧?都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第二种,直接讲故事,你可以用你教学生、教孩子写作文的任何方式,无论正序、倒叙都可以。
结尾反思:
结尾反思,是案例的点睛之笔,也是最不好写的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写教育故事,写过程都相对容易,但对反思却是常常无从下笔,我教给你的“套路”是:
教育案例的反思,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学生行为的思考,第二个层面是对教师的思考。
你说,纵然我知道应给从学生成名和教师层面去思考,但我还是不会思考,怎么办?
那我,送给你几个筐吧,你案例的内容,基本都能装进这几个筐里。
学生层面的“筐”:原生家庭的问题;社会生活给予的影响;习惯养成问题……
教师层面的“筐”:教师需要自我学习;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教师要满怀爱……
我这么讲完之后,我的领导很高兴,表扬我的辅导非常实用。我的老师们也很满意,然后从去年到今年的案例总结会上,好多教师开口就是,“我就是按照郭主任辅导写的”,我唯有表面微笑,内心尴尬啊。
唉,这年月,真相从来招人烦,唯有“套路”得人心啊。
我的“教育案例写作干货”如此,别的什么“写作干货”也差不多。
我并不喜欢,我自己也从来不用这种套路写文章,更从未教过我的孩子和学生这么写文章。虽然这样似乎可以应付一时之需,但对提升写作能力来说,真的毫无价值,弄不好还贻误一生。所谓“写作干货”,就是沥干了生活中的水分和文化的意蕴,尽管可以直奔主题,却也实在没什么营养。
在这个寂寞漫长的假期,既然我们不能出去“行万里路”,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万卷书”吧,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我能告诉你的真正的写作秘诀。
读书写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排遣寂寞、战胜恐惧,更能超越时空岁月,给心灵以生生不息的滋养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