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写作可以说最好的时代。作为写作小白,想要成为写作高手,首先要打好写作基础。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写作班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我走上写作这条路后,也毫不犹豫报过各类培训班,其中滋味可谓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直到我看到《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后,才发现很多写作班的培训内容,几乎都是基于这本书的基础之上。
本书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布兰登.罗伊。布兰登.罗伊毕业后,就在美国著名考试培训机构Kaplan当教学主管。
任教期间,他潜心研究英文写作、语法和逻辑推理教学,将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完成《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其中《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作为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的秘密武器,曾先后拿到“国际图书奖”、“总统图书奖”等各项大奖。
这本书不仅篇幅短小,而且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主要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方面,列举了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其中如何搭建文章观点架构,以及如何使用恰当的案例让文章更易读懂等,这些写作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写作。
1、逻辑严密的结构,让文章有骨相
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一篇好的文章也是如此。
有些文章我们读了半天,不知作者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有的文章读完,却让人忍不住拍案称绝。
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缺乏自洽的逻辑。
日常,我们接触最多的诸如报纸、杂志文章、论文,以及书信等,不论哪种形式,通常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主题内容。而把观点放在开头,才能让读者快速了解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读者才会有读下去的欲望。
这类文章不同于小说,为了制造悬疑,而把重点放在文章的末尾。因此,为避免让读者猜测,要多运用“自上而下”的写法,把你的观点放在最前面。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短短两句话,作者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有了观点后,再用具体小故事情节展开说明,来论证你的观点。
一般方法会把支撑观点内容,分成2-3个部分,然后详细展开说明。
而要如何深化文章观点,文章结构尤为重要。最常见的结构有四种:时间结构、比较结构和因果结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观点,只有选择合适的结构,才能让文章条理清晰。
比如:你想描写一种生物时,就可以用时间结构,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很多都是采用这种写法;如果你想要比较几个不同事物或是某种物品特点时,就可以采用比较结构,把最重要的观点前置等等…..
还是用朱自清的《背影》举例子:文章开篇明确观点,想念父亲,最不能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接下来,通过朱自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火车站,并替他买橘子在月台上留下的背影情节,来告诉大家:父亲对子女的爱,真挚而细腻。
这篇经典文章值得我们一遍遍回味推敲,最主要的是逻辑结构清晰、言之有物,戳中读者内心,让人读后感觉意犹未尽。这大概就是“美人在骨不在皮”的意境。
2、旗帜鲜明的风格,让文章脱颖而出
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你的文章,因为逻辑清晰而吸引读者,而能够让你在无数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则是你的写作风格。
- 采用个性化的例子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说:简短地展现以便他们阅读,清楚地展现以便他们欣赏,如画般地展现以便他们记忆,最重要的是,准确地展现以便他们被它的光明所指引。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细节处理到位,最重要的是所采用的例子具有稀缺性。这也写作之人喜欢读书的原因。因为只有通过读书,并经过自己内化加工,写出来的例子才具有新颖与不可替代性。
- 多用动词、少用长句
保持文章内容清晰的方法是:语句精炼。首先:限制长句的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可以把长句拆分成两、三句短句;其次:砍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词语。
比如书中有个练习:参会者应当准备、愿意并且能够遵守活动的着装要求,当要求着正装时不应穿着休闲服饰。 改成:“参会者需要遵守活动着装要求”,语句不仅精炼,让人易懂,而且可读性强。
写文章如推销产品一样,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将观点分析详略得当,才能打动读者,从而引起共鸣。而语气则是态度,一般采用非正式语气,才不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
3、简明易懂的可读性,让文章阅读量翻番
什么是可读性呢?这个不难理解。可读性主要是文章基于读者角度,内容具有阅读的价值,而且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核心内容。书中作者列举的原则,本人也亲测有效。
- 利用排版和设计
好的排版与设计能给文章带来好的阅读体验。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文档的留白。运用粗体、斜体、编号等来修饰文章版面。
当下新媒体文章就视觉上来比较,阅读体验比传统文章更好。主要胜于段落分层,以及插入合适视图,并使用带有关键词的标题,带来视觉与感受上的享受。
- 文章的修改与润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喻做学问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写作也是如此:从确立文章主题,到完稿,再到最后不断修改润色完成。
很多人写文章,希望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就不想再改。实际上,即便是写作大神,所写的文章也是需要不断修改的。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大多数写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稿才能完成一篇短小写作。所以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经过反复修改,改到无可修改,才算最终完成。
关于改稿,写作大神建议:写好的文章先放上几天,等大脑冷静后再来修改与完善。因为创作完成当下,大脑尚处于创作激情中,难以看出文章中的问题。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让我受益匪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希望能把书中的精华都呈现出来,但毕竟写作功力有限,用几千字浓缩作者独创原则有点太难。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写作有基础概念,并能勾起你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书中还有大量的习作练习,以及没有细述的原则,或许通过阅读,你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受益与体验。
最后借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对写作灵感曾说过的一句话:“灵感,是天才的女神。她并不是步履蹒跚地走过,而是在空中像乌鸦那样警觉地飞过,她没有什么飘带给诗人抓握,她的头是一团烈火,她溜得快,像那些白里带红的鹤,教猎人见了无可奈何。”
写作靠得不是灵感,而是在掌握这些基础原则后,去不断地练习,你才能成为写作高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