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在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时间,我阅读了19本书,写了9篇文章,发了25条微头条,同时结交了数位真诚的朋友,了解到有那么多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的小伙伴。这些都是我最珍惜的人生经历。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最重要的是,我对写作这件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

以前觉得写文章是有写作天赋的人做的事,从而对写作这件事产生了一点畏惧与疏远的心理。

然而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写文章实际上与说话一样,是一种输出行为,文章的本质是对思想的总结,思想则源于思考的加工,而思考是对内心困惑的求解。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写作的完整过程: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借着这份逻辑链,我尝试总结了自己这一个月来对于写作的思考。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00. 写不出来是因为没有准备好

刚才说到写作是一种输出行为,既然是输出,那一定是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如果拿出纸笔,打开文档,却发现文思枯竭,无法下笔,这不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而是前期的工作——输入和思考没有做好准备。

因此我更关注和强调输入这个行为。

那什么是输入?应该怎么输入呢?

还记得上文说到的那句话吗?文章的本质是对思想的总结(输出),思想源于思考(加工),而思考则是对内心困惑的求解(输入)。

因此第一步是要在心中有所困惑。

那困惑哪里来?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01. 生活中任何感官上的触动,思想上的迸发都值得记录下来。

我们要珍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触动,不管是看到新闻时的感动、愤慨、惋惜,还是与人交流时内心的不确定、疑惑、不赞同。

这些情绪也好,反应也好,都是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而将这些触发记录下来,就成为了我们困惑的资源库。

新闻来源

比如前几天罗姓明星的八卦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在心中产生各种反应、情绪和观点。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这件事引发了社会对男性道德水平的质疑,许多中年男性对待罗姓艺人的经历是觉得无可厚非甚至歆羡的态度,许多女性则对其道德人格进行了谴责和批判。

于是我心中就会产生许多疑问。

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性别态度上的差异?是否有社会学因素的原因?

为什么罗艺人一边对女朋友上心,一边又喜欢多人运动?他又为什么喜欢在公众场合与他的妈妈做过甚的亲密举动?是否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行为的原因?

马东在奇葩说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事情很少有唯一答案,但我们疑惑越多,思考的角度越多,越可能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而这样的疑惑,与“男性都是如此”这样不负责任且不经验证的观点相比,要更有写作价值。

② 阅读来源

在资料处理上有个著名的理论:

Garbage in, garbage out.

意译成中文便是,如果输入的信息是垃圾信息,那输出的结果也将是无效的。

相比新闻的纷繁杂乱,泥沙俱下的情况,读书是一件性价比极高的事情,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质的输入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感到震撼、疑惑、敬佩等等情绪,而将这些有触动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困惑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对于写作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而得幸于参加了训练营,这种高强度的输出反过来促进了我高强度的阅读输入,因此以前不怎么读书的我,已经喜爱并习惯了阅读,同时减少了社交软件的使用,这一收获,受益终生。

那我们在大脑里已经有了困惑或足够的输入内容,之后将如何进行加工呢?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02. 不要急于得到答案。

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疑问放在脑袋里,给它一点时间发酵,最终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形成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观点的文章。

这个感悟源于有一天我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觉得很值得写。我觉得如果能写出来,应该是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但当天准备落笔的时候,我发现行文很不流畅,思维枯竭。我有些气馁。

但后来我回想之前几篇行文很流畅的文章经历时,我意识到,其实那些话题我已经在脑袋中思考酝酿了很久,因此才落笔成风。

写作的过程其实很像孵蛋。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是一颗蛋落地的时候,你需要给予它需要的温度环境,让它慢慢孵化,最终破壳而出就是落笔成文。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所以要给问题一点时间,自己多去搜集资料,这样对于问题的答案才会逐渐成型。

输入的过程与思考加工的过程不是单线程的关系,有疑问就要去收集信息(输入),然后对信息再加工,加工过程中可能还会有疑问,反过去再收集,再思索。这是个反复探索的过程,而思想的结晶就是在这样繁琐的过程中诞生。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03. 写作善用i+1理论

在之前一个微头条中我推荐过i+1这个理论,它是由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他认为学习语言,要把学习材料的难度控制在比自身水平高一点,这样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我意识到,这个理论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都可以有所裨益。

①对于输入而言

将信息比如文章、书籍的难度控制在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的地方,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这一点很好理解,拿心理学来说,如果一上来就读《社会心理学》这样的专业大部头,一定会因为难度太高,知识量太密集而放弃,可以先从《乌合之众》等一些轻体量的畅销读物开始,慢慢理解,慢慢提高。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②对于输出而言

这一点对写作者至关重要。

在我们将一些新知吸收消化,打算讲给读者听时,一定要考虑到受众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水平,因此我的理解是,对于读者来说,看的材料是i+1水平,但对于写作者来说,要做到i-1。

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方法包括举例、类比等。

就拿i+1理论来说,其实它与我们自己的俗语中对孩子的成长认知过程是一致的:“学会跑之前,要先学走,学会走之前,要先学爬。”本质都是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来,不可拔苗助长。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04. 写作是一件持久的功夫。

写作初期读了一本《学会写作》,作者刘杨认为,写作是一件“功夫在诗外”的事情。

所有凝练的文字都是之前呕心沥血积累成就所得。

因此,写作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知道是一件持久的功夫。当我们具备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去追热点,或是写一些自己都不认可的文字。因为我们会知道,这些眼前的利益并不会对长远的发展有何助益,相反,甚至可能伤害我们写作最珍贵的动机。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关于坚持,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① 持续的输出一定要有持续的输入。

持续的输出,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不要轻易放弃、中断写作习惯。

当我们说写作是一件持久的功夫,不是代表单纯持续写作,因为源头输入不足,是不足以支撑我们输出的。

② 持续的输入一定要有输出。

很多时候我们读了很多书,这时候一定要督促自己将近期所得所感记录下来,整理的过程中可能会诞生文章的灵感。

③ 文章一定要反复修改。

当然这不是说文章一定要改到最完美,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这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一定要反复锤炼逻辑和遣词造句,做到自己心中的满意程度,发出去以后也要经常回看,总结不到位的地方,这样才能督促和检验自己进步。

说到自己满意,就引申出最后一个观点: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05. 认真对待每一条微头条,每一篇文章

因为读者只给作者一次机会,他认为你的文字对他有价值才可能继续关注你。

这一观点是受益于Lexie刘柏辛。她在采访时说到,她会尽力把每一首歌都做到最好,因为听众有时候只给这首歌、这个歌手一次机会,不好听,可能就不会听你其他的作品了。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在读反脆弱的时候,作者塔勒布就说道,作者要想使读者信服,就要先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字。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可,那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字,哪怕短短几百字,我们要对它负责,我们也要知道这段文字的价值几何。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这一个月,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结语

这篇文章也完全是遵循上述的过程诞生,在刚加入训练营初期就有想写这份总结的想法,但当时仅仅记录了几个迸发的灵感,中途也试着将它成型,但显然不到时机。前几天拿到原创标,今天终于觉得能够流畅地表达我的所有想法。

希望对每一位喜欢写作的人都有启发。

我们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因为我们给予了文字足够的力量。

锤炼文字,也是修炼自身。文如其人,莫过如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