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一·前言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与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助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所以抒发思想情感、描写景物画面、营造意境、摹声状形、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场景、阐发事理、叙述情节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材料。如果说作者的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思想是写作的灵魂的话,那么如何运用语言(即写作技巧)则是把它们物化成文章(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的必要手段。

我以为研究语言的写作技巧要注意以下三点:

1.最基础的技法是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最合理组合

2.还要研究如何融入其它写作技法:比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正绘、侧写、、摹状、工笔、白描、烘托、渲染、通感、象征等艺术手段。。

3.还要明白:一切的写作技法的运用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的主旨服务。

文学创作时要考虑以上三点,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考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三点的。

所谓表达方式的“最合理组合”是指在进行文学创作表情达意时如何运用几种表达方式,使其“组合最合理化;所谓“融入其它写作技法”,就是你在运用某种表达方式时,你融入了哪种写作技法?这第三点就是指:只有做到表达方式的“组合最合理化”,同时恰当地“融入其它写作技法”,你的作品才能做到很好地表达你的思想感情,从而凸显作品的主题思想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把文章分成“情文”、“声文”和“形文”几类。

六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把文章分成“情文”、“声文”和“形文”几类。

所谓“情文”,就是在文章中写尽作者喜怒哀乐。所谓“声文”、“形文”则是在文章中写尽音响、事物的色彩形状、眼前的景物画面,所处的情境等。

其实作者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内心之“意”)与声响的描摹和事物的色彩形状、眼前的景物画面,所处的情境的记叙与描写在一篇文章中是不能截然分割开的。在一篇文章中,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如何配合运用是以有效地表情达意,反映作品主题思为目的。

我们还发现,一篇文章中的“情”、“声”、“形”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而且“情”(作者内心之“意”)是起着主导、统领作用。正如《易传》所言:“立象以尽意”即任何“象”的描绘(声的摹拟,形的描写)都是为了“尽”作者之“意”。王夫之说得更确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注:“长行文字”即散文、叙事文学),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王夫之说得更确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

我们经常赞誉一篇文章写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就是在文学创作中,要达到的这种极佳效果。绘声也好,绘色也罢,都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作者思想感情为目的——即要表达文章的主旨而已。

换言之,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起着主导统领作用。一切的写作技法的运用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二.从文学创作的源起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情、声、形三者在一篇文章中是不能截然分割开的,而情感即作者之“意”在我们运用写作技法进行摹声状形时则起着主导统领作用呢?

下面我们先从文学创作的源起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因为文学创作源于生活,文学创作要表现生活。《淮南子》说得好,人的:“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 。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庄子说得更具体:“今吾告子以人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盗跖》)。

正因为人具有自然的欲望以及这种表达自然之喜怒哀乐之变化的需求,当内心的充沛的情感在一定的积淀 之下,必然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抒发出来,这就是文学活动之发生的原始因由但这种内心情感的波动是受到外界的物之感召的。正像刘勰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所以人的情感总是和景物中的声、形分不开的。当然触发作者进行写作不仅仅是四季的自然景物,还有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境遇不同,情感的喜怒哀乐也不同于是作者在文学创作时运用各种写作技法摹声状形时,人的情感抒发总会和眼前自然景物的摹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会和作者的生活处境细腻的描摹刻画息息相关。作者是要在对自然景物中的“声”与“形“的描摹中,在对生活处境中的场景、情境的描写中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于是便有了“女伤春,士悲秋”之论;于是便有了望秋月而思乡,闻秋虫泣露而落泪,见落叶而发人生苦短的感叹。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把这种情的抒发与声、形”的摹声状形之间的关系说得更确切“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而赋出焉。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出,则物色只成闲事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把这种情的抒发与“声、形”的摹声状形之间的关系说得更确切

他的意思是说外界的自然景物、社会境遇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相摩相荡”,便写出文章来。在对“物色”即自然景物、社会境遇的描写刻画时一定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相契合,不这样做则物色只成闲事”

西方哲人黑格尔说过一段话和刘熙载这段话的意思完全一致。他说“艺术家须用从外界吸收来的各种现象的图形,去把他心理活动着和酝酿着的东西表现出来。”(《美学》)

总之,在作者提笔进行文学创作,合理的运用某几种表达方式并融入某种写作技法表情达意时,这文章中的“情、声、形”是在共同融合,相互作用的。而且其中“情感”即作者之“意”则起着主导、统帅作用,从而凸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注:“长行文字”即散文、叙事文学),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三举例分析在文学创作中是如何合理的运用某几种表达方式并融入某种写作技法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即凸显文章主题服务。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欧阳修的《秋声赋》

例文1·比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记叙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悚然(抒情)而听之,曰:“异哉!(抒情兼议论)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描摹秋声来时的形状气势)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摹拟声响);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摹拟声响)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记事兼描写境况)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抒情,感叹秋声之悲!)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里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并融入“正绘”的技法,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四字一句,运用骈偶句式对秋状进行了描绘,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做铺垫)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这一句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秋声的描摹)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又是骈偶句式,并融入对比技法,作者运用描写的技法,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的不同景象作对比,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依据)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自然界的“秋声”进而慨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发出: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的感叹。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描摹秋虫悲鸣)如助余之叹息。(触景生情)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名曰《秋声赋》,虽然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秋声、秋气。并交叉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最合理组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井然有序;并融入了骈偶句式,对比技法,对秋声进行形象化渲染铺陈的描写,但是弄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领悟本篇写景状物的意图是什么。

第一段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摹状都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第二段首句更是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一句总领了他对秋声的感受。接着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对这四幅画面作者又以八个字概括抒发了他的感受是:“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到第三段则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自然界的“秋声”进而慨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这样,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才是作者写这篇赋的用意所在。

通过对《秋声赋》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描摹情感、声响、形状、触感等时,在一篇文章中是不能截然分割开的。而情感即作者之“意”则是在我们运用“摹状”技法时起着统领作用。也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例文2巴金小说《家》选段:

同理如果你打开巴金的《家》这部长篇小说的开篇,揣摩那些环境描写的语段,你会从字里行间体味出作者对旧世界强烈而深沉的抨击与控诉(情为主导)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风雪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厌恶之情)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大街上的人与雪景描写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旧势力来势凶猛)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声响描摹融入了作者的厌恶之情)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含情议论:厌恶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街灯已经燃起来了,方形的玻璃罩子里,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留了一些脚印在雪上,就默默地消失了。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融入拟人手法的景物描写,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忧愤与无奈。)被压碎成了奇怪的形状于是在这一白无际的长街上,不再有清清楚楚的脚印了,在那里只有大的和小的黑洞。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景物描写蕴含着对封建大家族公馆的憎恶之情)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议论的表达,揭示了封建大家族旧势力的顽固性)

雪花飘落原本是美的,然而把它描摹成“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就不美了。这种比喻已经把巴金内心对旧势力的象征——“风雪”的憎恶表露出来到下面的“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这几句声音的描摹与含情的议论,作者对旧社会的抨击、控诉的愤懑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后面又用了三个拟人句:“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如果你联系那些挣扎在高公馆里封建大家族中的众多人物的悲苦命运,你就不难发现巴金笔下的环境摹状是有着深刻的寓意的。我们从高公馆中长孙觉新与梅表姐的婚恋情缘中,难道不曾体味到那“一阵低微的叹声”吗?我们从从这些拟人句子里,不是还可以透视出当年巴金先生写“激流三部曲”时的情感脉搏吗?

作者在《〈激流〉总序》里写道:“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巴金说的是,在黑暗的旧中国,他看到了有一股充满生气的革命的激流在奔腾,这便是青年一代为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和争取自我的解放在进行顽强的挣扎和抗争。至于将来的、理想的“海”,也就是理想的家庭和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巴金认为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定的回答。 ”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领悟了当年写《激流三部曲》时的内心感受——既充满激情又有一些迷茫。我们再看巴金对公馆外观的摹状:“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家》这出戏的帷幕拉开了。那些生活在这个封建大家族的重压下的年轻的生命还没有登场,我们读者已经从“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的环境摹状中深深预感到他们的不幸遭遇。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描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的合理组合运用;正是象征、正绘、拟人写作技法的融入;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作者之“意”始终充盈在字里行间,起着主导统领作用。

我们前文以《秋声赋》和小说巴金的《家》为例进行了阐述,下面我们再以一首七律诗和一首词来印证我们的观点。

例3·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以“正绘”的技法细腻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家田园图”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空洞地抽象地直接喊出来的。文学创作依靠的是形象思维。“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叶燮《赤霞楼诗集序》)他的意思是说“诗歌是以抒发感情为目的”,但是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是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出来的。

苏轼的这首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景中的“西崦人家”,“煮葵烧笋饷春耕”是其乐融融的场景,自然作者也是心情欣欣然。怎样把这种高兴的场景表现出来呢?诗人没有直白的抒情句,而是“情附形则显”,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以“正绘”的技法细腻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家田园图”。对“东风”、“野桃”、“柳溪”都进行了人格化的摹状“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则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以乐景写乐情,做到情景交融,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景象。传递给我们的是景美人乐的田园风光。

文学作品总是要营造一定的特色氛围,向读者传递一种情调,并以此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染着读者的心灵。上一诗例表现的是欣喜欢乐。那么下一诗例表达的则是无尽的忧愁了。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多种表达方式的合理组合,又是如何融入其它写作技法,达到以作者之意统领全篇来表现作品主题的吧。

诗例4·表现离愁之苦,情意缠绵的氛围与情调的高手当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寒蝉凄切,(摹声)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记叙时间、地点,兼“雨”的摹状)都门帐饮无绪,(记叙发生的事,兼抒情)留恋处,兰舟催发。(即是记叙又是情境的描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形有神兼心理的刻画是典型的人类分别情状的缩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悬想示现:设想此一别千里航程孤寂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议论的表达方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抒情的表达方式并点出情境)今宵酒醒何处?(如果仅仅知道“设问的修辞方法”,就过于简单了。我们分明从“今宵酒醒”四字中看到的是客居它乡以酒解相思的作者的身影啊!)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描写:三种相思之物集于七字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悬想示现:设想分离后的孤寂。注意:先宕开一笔——“良辰好景”虽好,没有你在身边这“良辰好景”形同虚设!为自己分离孤寂加码。)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又宕开一笔——“纵有千种风情”也是枉然。再次为自己分离孤寂加码。情感更苦一层。全词戛然而止!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这十一个字所描摹的情状道尽了千百年来人类无奈的离别之苦。

柳永能够把人间的离情别绪写到极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用饱蘸着情感的笔调将记叙、描写、抒情几种表达方式合理组合,恰到好处。尤其是擅长运用摹状的技法、悬想示现的修辞手段把你领进他所精心描摹的有声有色,有景含情的 情境中去。他的这种本领别人是很难学得来的。这和他常年混迹于歌楼舞馆与那些歌妓舞女有着太多的情感瓜葛,能深深体味到了离情别绪的滋味有关。

开头的十二个字不仅运用记叙表达方式,交代了分别的地点和时间,那离别时凄凉而急促的秋蝉叫声的摹声最惊心,更何况是傍晚骤雨刚停时,阵阵骤雨虽然敲打着离别时纷乱的心,好在可以延缓分别的时间,而骤雨初歇分别就在此刻,帐饮岂能畅快?正在难舍难离之时,却偏偏“兰舟催发”,此刻只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这十一个字所描摹的情状道尽了千百年来人类无奈的离别之苦,这种细腻的摹声、、摹形、摹境进而达到摹情的功效,只有柳永这种有着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描摹得出。“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悬想示现的摹状,诗人悬想分别后的情景: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应该指出,我以为,此句悬想示现的摹状中“楚天阔”的“阔”字,用得十分传神!虽为摹形,写诗人分别后孤身一人坐在船上仰望楚天的高远空旷之景。实际是诗人孤独寂寞情感的流露。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有孤身一人乘船长时间行进于辽阔长江中,此刻你再仰望辽阔空旷的天空,一种难捱的孤寂便会油然而生。只有此时你才会深悟柳永所用这一“阔”字的妙处!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楚天阔”的“阔”字,用得十分传神!

我们再看词的下片。诗人很会给自己的抒情加码,他先宕开一步,先说“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人们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接着说自己:“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最有魅力的还是下一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不仅妙在以景写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更重要的是把能勾起离别之思的三种景物“柳”、“风”、“月”竟然巧妙地写在一个句子当中。“柳”者“留”也,写离别之情,“月”,引相思,更何况还是残月!古诗中用“风”引起相思别离之苦的有许多。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刘禹锡《秋风引》中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风”可传递相思之情,在生活中多有体会:当远离家乡到农村插队,劳动休息之余,坐在空旷的田野地头间,“风”吹入我怀,便有“此风是从家乡吹来吧?”的感触。便想起家乡的种种情景……

借酒消愁愁更愁,因为酒醒之后见不到和亲人团聚,所见到的是“杨柳、晓风和残月”这些勾起离别相思的景物。所以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胜一筹,于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引起饱受别离之苦,客旅它乡的游子们的情感的共鸣,而代代吟咏不绝。后两句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问句,不仅加强了语气,都运用了“先宕开,又拉回”的语式,递增了情感的浓度。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之,柳永的这首词以细腻的摹声、摹形、摹境而最终把离愁之苦,情意缠绵的氛围与情调写到极致,这和他善于将多种表达方式合理组合,并恰到好处地融入各种写作技法分不开,更重要的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始终统领着全诗的基调,让我们一步步跟随着他的情感脉搏的跳动引起情感的共振。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起着主导统领作用。无论是表达方式的合理组合,还是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作者很好地表情达意凸显作品主题思想服务。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文学创作的一切写作技巧运用都为表情达意、凸显作品的主旨服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